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马伯庸:一个作家,安身立命之本还是写作本身 | 专访|世界快看点
来源: 骨朵网络影视      时间:2023-03-01 21:04:20
文|经纬

豆瓣评分7.8,爱奇艺热度峰值8866,微博主话题阅读9亿+……《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下称《丝绢案》)在爱奇艺接档《狂飙》后,能取得这样的口碑和热度,似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资料图)

实际上,由于该剧较短的体量及开篇略慢的叙事节奏,在剧集开播前期,并没有引起特别高的反响,随着后期帅家默、程仁清、丰宝玉等角色联手“抗敌”、成功为民请命剧情的逐步铺开, “渐入佳境”、“丝丝入扣” 、“逻辑缜密”、“燃”、“质感”、“细腻”等好评也在各大社交平台传播开来。

而这部根据马伯庸同名历史纪实读本改编的古装短剧,既是马伯庸首次担任编剧的“试水之作”,也是马伯庸IP影视化系列中极为特殊的一部。 “这是一次实验,它让我跨了一次界;也是一次冒险,非虚构的作品改编难度很大。”

近日,骨朵连线马伯庸,与他本人聊了聊关于这部作品幕后的故事及他对当下文学、影视写作的看法。

作家跨界编剧? 一次艰难审慎的冒险

从三万字的《徽州丝绢案》微博,到“10万元售卖版权”,再到“分文不留、转赠给四位论文作者”,网上流传的一篇马伯庸自述文章《四起几乎未遂的学术“诈骗”案始末》将《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本书的写作起源和相关“秘闻”介绍得十分详尽。

而从书到剧,这部作品也经历了数年的影视开发,以及马伯庸亲自担任编剧、历时五个月的闭关改编。

一开始马伯庸也没想到过要做编剧,只是《丝绢案》对于明代的历史背景、税收财政、法律体系、官场规则、经济形态等展现的内容过于详细和庞杂,让一个不熟悉这些的编剧从无到有地做出一个故事来,难度非常大。 “要了解的东西太多了,与其我去给编剧老师讲,不如我自己先试试。”

在和平台、制作方达成合意后,马伯庸改编自己的作品,实际上也面临一个难题: 自己没做过编剧,如何让故事在枯燥的历史细节中实现戏剧性和精彩的视觉化呈现?

首先,马伯庸在人物塑造上下了大功夫。在历史纪实性质的原著里,所有人物的性格、履历、线索、逻辑等均不够清晰,因此,“重新把这些人物梳理和挖掘一遍十分必要。”

他举例说明,原创角色 丰宝玉原本设定时,只是考虑帅家默身边需要有一个活跃气氛的辅助,是一个戏份很少的功能性角色,但写着写着,他就活了,会不停地跳出来抢戏 ,“本身人设就讨喜,我又控制不住他的出场,最后他给自己争取到了一个主角团的地位。”

而作为一部聚焦明代基层政治的作品,剧中有许多关于政策的讨论和官场关系的刻画,这些内容很难外化,因此马伯庸就 设计了相对轻松的轻喜剧元素来冲淡这种晦涩。“就像做菜时放一点糖,不是为了甜,而是可以提鲜。”

其次,用视觉化的呈现方式改编剧本是“新人编剧”马伯庸深有体会之处。他表示,原本第一集开场自己写了一个官员开会的场景,写的很嗨,但是导演指出场景会比较呆板,人物没什么大动作,主要是动嘴说话,视觉上不好看。后来就在导演的建议下,改成了现在由赌坊赌钱开头。

此外,剧中有场戏是帅家默给官员和百姓讲解“人丁丝绢税”的由来,“这个事情要讲清楚,至少得两页纸,但是观众不可能有耐心听你讲半个小时的算术。”所以,马伯庸设计了一个视觉化的细节去呈现, “让帅家默在墙上画一个示意图,就像现在的PPT一样。”

戏剧性和视觉性之外, 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在确保故事足够精彩的前提下,还能保证历史的真实性。 在马伯庸看来,真实性不是指历史上某件事真实发生过,而是要符合当时的社会逻辑。“换句话说, 要始终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历史剧,还是悬疑剧? 这是一部“世情剧”

从《长安十二时辰》到《风起洛阳》《风起陇西》,市场上已播出的这几部马伯庸IP改编剧,无疑是古装悬疑剧中的典型代表,而《丝绢案》则不同,这是一部根据非虚构类文学改编而成的古装历史剧。

马伯庸认为, 《丝绢案》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古装悬疑剧,它反映的是一个古代县城中普通百姓起诉上告和基层官员断案处事的生活状态。 “如果非要给它一个类型,可以称之为 ‘世情剧’ 。”

在他看来,《长安》《洛阳》《陇西》等剧的悬疑色彩强,只是因为剧中角色的目的性很强,需要主角团一步步去解谜,进而找出真相。 到了《丝绢案》,解谜和真相已经不再重要, “一个200年前的错误是如何产生的并不要紧, 每个人利用这个错误和掀起的风波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才是故事的核心。

因此,马伯庸塑造的剧中人物, “从底层百姓到士大夫、乡绅,再到各级官员,每个层级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诉求,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冲撞与妥协,才是最有趣味和值得细品的历史内容。” 此外,无论是方知县、刘巡按、李世达等相对正面的角色,还是毛知县、宋通判、范渊等“贪官污吏”,或为自身清誉、或为迎合上官企图升迁而支持查案,或为掩盖罪行而百般阻拦,各级官员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立场,在马伯庸笔下,也都十分清晰明了,生动展现了明代基层政治状态与官场世情。

“我们平时关注的都是一些帝王将相或者上层人物的故事,那么关于底层百姓,他们是怎样关心政策,政策又是怎样影响到他们的生活?”马伯庸表示,以 人民史观 的视角去写故事,既是他始终坚持的写作理念,也是使观众能够对剧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的重要原因所在。“ 在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方能‘管中窥豹’大时代的肌理与发展。”

因此, 马伯庸在主角帅家默身上灌注了普通人对于理想主义的坚守。 “这个人物其实挺现代的,他就是一根筋、特别轴,剧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和目的,只有他是最纯粹的。”在他看来,无论是程仁清还是方知县、邓知县等人, 帅家默对他们而言就像一面镜子,把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想坚守却无法坚守,又极度不甘心的理想主义照了出来。

佛系的马伯庸和他的IP宇宙

除了帅家默,《长安十二时辰》里的 张小敬 、《古董局中局》里的 许愿 ,都是马伯庸非常喜欢的角色, “其实这些都是属于我不太能做到,但是我一直希望能够成为的人。”

相比于所写角色的轴、一根筋, 马伯庸坦言自己是一个比较随遇而安的人。 他向骨朵表示,已步入不惑之年的 自己,目前正在给人生做减法。 因此对于作品在影视化改编方面及商业化运营上,他并没有太强烈的野心,“这些都比较随缘,我就老老实实地写自己的东西。人家看得上我的东西,愿意去开发,那当然好。”

对于马伯庸来说,他的“佛系”性格显然是有作品作为强大底气的。从《三国机密》《古董局中局》到《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风起陇西》及这部《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短短几年时间,市场上“马伯庸IP宇宙”已有超十部影视化、舞台化作品面世,且在电视剧、电影、动画、戏剧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而正在制作和待播的影视作品还有 《两京十五日》《长安的荔枝》《大明书商》《敦煌英雄》《幽陵道》《长安十二时辰2》《汴京》 等。

“当我的小说写完,我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后面它被改编成电视剧还是电影,播出的口碑和热度如何,都不是我所关心的, 那些得交给专业的人士去判断。 ”马伯庸认为, 写作不是去迎合市场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读者的过程。 “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长板和短板,我就是一个直男作者,现在市场上流行言情、甜宠,我也写不了这个。”

而作为编剧的他,坦言自己这次更多是一种跨界尝试。“ 如果说作家是孤军奋战,那么编剧则是团队作战。 ”马伯庸表示,在《丝绢案》中首次担任编剧,只是给后续几个故事的开发开个头,接下来自己还是会回归到个人作品的写作中去。

在他看来,“一个作家,安身立命之本还是写作本身。”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class="ad_desc">广告

X 关闭